网站首页         站内公告          培训信息         师资队伍         行测指导          申论方略           面试辅导
招考资讯         报考指南          资料中心         网络课堂         网上报名          面试指南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方略
 
2007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参考答案

作者:国商公考《申论》教研组

 

一、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概述题,因为只需从给定的两则材料中进行概述,相对来讲难度不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本题要求概述的材料是送呈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因此,应适当照顾一下这一特殊要求。

参考答案:

给定材料12主要反映了当前我国在土地征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土地征用的需求日益加大,大量占用耕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征用需求日益加大,如河北北焦村几乎所有耕地都已被占用,目前仅余30多亩耕地。第二,土地征用过程不规范,造成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公共利益名义征地用于商业开发,侵害农民利益。第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较低,补偿费用不到位,造成一些失地农民失去应有生活保障,生活状况恶劣。第四,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影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定价、赔偿等问题。第五,某些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打折扣,执行不当,造成群众上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征用的需求必然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的《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同时,某些地方政府的错误政绩观、部门利益,以及土地征用过程不规范、补偿保障机制不到位等。

土地征用问题不仅关系土地保护与开发问题,也关系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以关注并妥善解决。

二、“给定资料7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解析:

此题是带有浓厚分析色彩的概括题,因为它需要考生在给定材料纷繁复杂的细节中梳理出与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相关的要点,单纯的概括难以完成,单纯的分析也难以完成,因此需要把概括与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剔除干扰和无用信息,找到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有效利用方面。(一)农村土地资源消耗量;(二)土地复垦成效;(三)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是否做到控制大户型、低密度住房,坚决停止别墅建设;(四)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五)土地闲置情况;(六)量化建设用地的规模。

第二、保护土地资源方面。(一)防止土地资源退化;(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三)保持土地利用的连续性,这一点主要可以从土地利用方式、企业生产措施来评价;(四)有限开发土地;(五)施肥、灌溉和其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题,它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涉及的几种作法指明目的和意义,作答这样的题目,关键是要往与这些作法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上靠,本题中主要往土地的严格保护、有效利用上联系,然后分条目更细一些即可。

参考答案:

第一、加快复垦消化存量、工矿废弃地,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及时复垦。

第二、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

第三、整治排土场、空心村等工作是贯彻土地管理法的关键内容之一。

2根据给定材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地荒的含义。(15分)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题,题面的要求是解释,但实际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参考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经过考生自己的分析、综合才能得出。这样的题型属于新题型,但作答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

存量土地,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

地荒,是指建设用地土地供应量不足的问题。

四、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解析:

此题属提出对策题,第一问两大市场怎样区分很容易,在此不赘述。第二问要求考生谈谈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是典型的对策题,考生作答时关键要对应土地转让市场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应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

根据土地的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即分为用于公共利益还是商业目的进行划分。属于为公共利益而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的,由国家按照规定价格和相应征收程序进行征收。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由土地上的农民和开发商直接谈判,真正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政府只是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绕过了土地征收先由国家或集体收回这一阶段,切实提高土地价格,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 15分)

解析:

此题也是一道分析与概括相结合的题目,而且明确设定了考生的身份,即:中央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组工作人员。当然,这一身份并没有特殊的要求,考生只需要按常规思考。设定检查主要内容,主要应从材料所涉及的国家对土地管理的相关要求以及地方容易出现问题两个环节着手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土地面积;

第二、征地价格;

第三、被征地农民近三年平均产值;

第四、土地的出售价格;

第五、农民补助是否到位。

五、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是一道给定题目的写作题,但题目划定的范围比较抽象,命脉结合给定材料可以知道,它指的是土地,也就是说寓意土地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考生构思时应重点从土地就是命脉、命脉当前遭遇的困境、困境的原因、如何应对难题等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重点论述,也可以选取几个方面甚至所有方面进行论述,只要不离开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条主线就符合要求。

范文:

命 脉

 

民以食为天,土地就是广大农民的命脉。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近郊土地被征用,从而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

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低,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不足以创业,政府又没有为他们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失地农民大都成了无地可种、无正式工作岗位、无社会保障的流民。现实大量存在的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实为商业开发的强制征用土地事件,引发农民的群体性上访和干群冲突。农村土地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富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失地农民问题不容忽视,它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第一、提高土地补偿标准,落实好征地补偿款的发放,确保按时足额发到农民手中。上级有关部门要适时派出督查组,监督征地补偿款的发放工作,坚决查处扣留、私吞征地补偿款类似案件。第二、积极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补贴,把征地补偿款中政府收益的一部分拿出来给失地农民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三、加强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根据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因材施教,科技武装农民,积极为他们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政府要积极寻求同企业的合作,做好劳动力派遣和劳务输出工作,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收入。

其次,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走土地的集约化、节约化利用的道路,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从根本上减少失地农民的形成。第一、要做好科学的土地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坚决杜绝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采取占一补一的原则,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尽可能减少不科学不合理的土地征用。第二、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做好工矿废弃地,砖瓦窑场等的土地复垦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第三、科学集约利用土地,在大城市,要严格控制大户型和低密度的住房建设,坚决停止别墅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第四、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科学把握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防止土地退化。把生态环境恶劣的土地严格保护起来,不搞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制定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标准,科学施肥、灌溉,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总之,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重视失地农民问题。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开发,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关闭窗口]
 

 
 
北京商务研修学院版权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法律顾问于松涛 京ICP备0906338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3913号